药品生产无菌操作经验总结(药品生产无菌操作经验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30 浏览次数:49

什么是无菌化生产标准

1、无菌化生产标准是在没有细菌的条件下进行作业生产。常见于药品生产。无菌药品一般指没有活体微生物存在的药品。 无菌、无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无不溶性微粒、高纯度。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合格的药品,最大限度减少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2、十万级净化车间标准规定空气尘埃粒子数一立方米不超过三十五点二乘以十万,换气次数一般按照每小时15-20次,比较适合空气洁净等级较低的生产场合。十万级净化车间采用工艺处理措如下: 空调系统必须经过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处理的净化空调系统。保证送入室内的空气是洁净空气,能对室内污染空气进行稀释。

3、生物纯级别并不仅仅意味着无菌。生物纯级别是指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对生物材料(如培养基、培养物、细胞、生物制品等)进行处理和质量控制的一种分类标准。该标准用于确保生物材料中不存在任何带原体或其他污染微生物。

4、在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辅料、化学投入品、菌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主料和辅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并在使用前在阳光下翻晒,将霉变、虫蛀的原辅材料挑拣出来并做无害化处理。

药品生产技术的认识

1、药品生产技术是指药品制剂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包括药品原料的选用、加工、配方、制剂工艺、生产流程控制、生产设备的选用和维护、质量控制等方面。药品生产技术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品,同时保证药品生产的效率和稳定性。

2、药品生产技术主要研究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药品合成加工、过程控制、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例如:疫苗、蛋白与核酸药物生产与检测,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中成药等的鉴定,药品研制与营销等。

3、药品生产技术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等方式,提高药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新的药品生产技术可以实现新的药品制备方式,推动药品的创新,满足医疗健康领域的不断发展需求。

无菌药品生产管理的要点?

无菌药品特别是输液、注射剂属于高风险产品,如洁净区内人员活动区域的控制,环境、微生物的控制,物料的进出处理程序,清场消毒的控制。基本原则是要防止污染,特别是人员或物料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建立各岗位制度,建立风险评估(CAPA)系统。

无菌药品生产管理原则强调了产品质量与预定用途的符合性,目标在于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这一过程需严格遵循经过验证的方法及规程,确保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人员管理是生产环节中关键的一环,需严格控制人员数量,定期培训,确保其穿着适当的洁净服,掌握正确的更衣、洗手和洁净室操作方法。

主要信息:无菌药品生产原则:各种原料进入生产之前要做好消毒和预处理,为防止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应对洁净区人员。环境及设备装置进行严格的清洁工作,特别对相关人员及原料加以控制,建立完整严格的生产体系,确保无菌制药达到标准。

法规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明确规定,高风险操作应在隔离操作器中完成,其设计需确保空气质量和传输设备的密封性,如单门或双门,或与灭菌设备相连的全密封系统,以防止污染的发生。

必须保证生产环境的清洁与卫生:药品生产应在洁净、无菌的环境中进行,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污染。药品生产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的设施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生产环境的清洁与卫生。 必须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生产过程中需进行多次检测和质量控制,以确认产品质量符合规定。

中国新版GMP与98版相比从管理和技术要求上有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对无菌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版GMP以欧盟GMP为基础,考虑到国内差距,以WHO2003版为底线。

无菌制剂生产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

隔离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满足产品质量改进的需要、安全防护的改进要求,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提供特殊环境,隔离技术使无菌操作有了“可移动的无菌室”。 5 信息工程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运用 新版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对无菌制剂生产领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医学手术:无菌手术操作是医学卫生保健领域中无菌术的最主要的应用,例如手术室、产房等。实验室研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很多实验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如微生物培养、细胞培养、核酸提取等。

在制药业,BFS技术主要应用于终端或非终端灭菌液体制品,如滴眼液、注射液等,且能处理多种容量范围,设备通常具备在线清洁和灭菌功能。1980年代末,BFS技术引入中国,对中国制药业特别是大容量和小容量无菌液体制剂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一些制药公司在生产红霉素无菌制剂时,常规使用高温高压的灭菌技术,以杀灭潜在的菌落,同时也生产了更多的无菌制剂。这对于病人真正需要用到红霉素的时候,是安全而可信的选择。总的来说,红霉素无菌制剂严格按照正规程序生产和管理,对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无菌技术基本原则六点

1、无菌技术基本原则六点为环境清洁、无菌操作、物品管理、无菌物品、取无菌物、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2、无菌技术基本原则六点是环境清洁、无菌操作、物品管理、无菌物品、取无菌物、无菌操作。环境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时间20~30分钟即可,也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3、无菌技术基本原则六点:环境清洁、无菌操作、物品管理、无菌物品、取无菌物、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指在护理中,控制致病微生物,避免发生感染的最好办法是无菌技术。环境清洁:环境清洁是指通过清洁和消毒等措施,使工作环境或特定区域保持整洁、无尘、无菌的状态。

4、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操作前30分钟应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尘埃飞扬。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要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的概念。

5、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如下:首先要在相对无菌的环境中进行无菌操作。操作者一定要带好口罩、帽子,穿好无菌衣,然后带好无菌手套,这时可以接触无菌物品,然后使用无菌物品进行无菌操作,在无菌操作时千万不能触碰有菌物质,一旦触碰,则立即停止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感染的情况。

6、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医务人员应着装整洁、不戴戒子、手镯、耳环,不留长指甲,不涂指 甲油。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肥皂应采用悬挂式,擦手毛巾每日更换或用一次性纸巾,接触特殊感染或传染病病人后应浸泡消毒双手。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垫一擦手。

无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要点之洁净区验证和监测

洁净区应制定全面的环境监测方案,包括动态和静态监测,重点关注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和表面微生物等关键项目。监测取样计划需考虑产品类型、生产过程、设施/工艺设计、生产密度、人为干扰和环境监测历史数据等因素,取样点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洁净室设计和生产要求,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gmp洁净abcd分级标准如下: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敞口安瓿瓶、敞口西林瓶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通常用层流操作台(罩)来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应有数据证明层流的状态并须验证。

新版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对无菌制剂生产领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于无菌制剂生产在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无菌制剂生产可以通过对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灭菌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悬浮粒子在线监测等信息工程技术来调试和整合无菌制剂生产工作。

第三条 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干燥、粉碎、包装等生产操作的暴露环境应当按照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第四条 质量标准中有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检验项目的,厂房的设计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污染,根据产品的预定用途、工艺要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第五条 质量控制实验室通常应当与生产区分开。

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Copyright © 2022-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买球平台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买球平台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